ShowcaseImage

2019/08/04【人生命的目的不在家道豐富】鄧文威 傳道師

《主日講章

人生命的目的不在家道豐富

                                            經文:路1213-21                              講師︰鄧文威 傳道師

孔融讓梨與公平

    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有一篇文章,討論孔融讓梨是負面教材?故事是從前有一個叫孔融的孩子,他聰明又愛學習,四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又很有禮貌。

 有一天父親的朋友送一盤梨子給他們,父親讓孔融分給兄弟們吃,孔融挑一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然後其他的就照長幼順序分給哥哥弟弟們,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梨,大的應該給哥哥。」父親聽後讚美他,又接著問:「那弟弟比你小為什麼梨也比你的大呢?」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讓著他。」這樣的故事到底出甚麼問題呢?

    依照華人的教導,這故事是為了讓孩子,學習長幼有序的倫理美德。不過,依照現代21世紀,後現代主義去的中心化的思維,長幼有序將會與「公平原則」衝突,簡單的說:「禮讓別人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公平。」,每個人都應當有個人基本的平等權利,像是坐捷運的時候,除了博愛座椅外,都應遵行「先到先坐」的公平原則,優先入座的人可享受「坐在座位上」的權利,後來的人無權要求坐著的人讓座,讓座是自由,不讓座是自己的權利,不應該是別人比你年老或年幼者,就比你有更多的特權,這便是一種規則上的公平。

 所以就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心中比較偏向哪一邊呢?我們是否會這樣教育孩子「最大的梨子留給別人,最小的梨子給自己?」,我想現代人較少這樣教育孩子對吧,大家還是以公平原則為中心,教孩子要提早上車比較有車位坐,我想這是無所謂-對、錯問題。

    然而,從今天的經文中也可看見,財主也有一樣的問題,財主是追求公平的人,那他的問題到底是哪裡呢?竟會讓耶穌大動肝火、用辭嚴厲,我們也要問聖經:「期待我們怎麼做?」。

公平與美德

    依照當時的習慣,猶太人只要遇到宗教、倫理、家庭或生活上的問題,都會找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師來裁決,但耶穌卻用嚴厲的話提醒他「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我聽過一個感人的故事:有兩兄弟,哥哥已經結婚,有兩個子女,而弟弟卻孤身一人。父親死後,兩人平分父親的家產,但是,弟弟認為哥哥有家庭,應該分七成,自己只要三成便足夠。但他明白哥哥講求公平,不會接受這樣的分法;所以,他三不五時會在晚上暗地裡拿一袋穀物,放到哥哥的糧倉,希望慢慢地把自己所分得的一部份給哥哥。

    哥哥也有同樣的想法,自已有妻子和子女的支持及照顧,弟弟卻孤身一人,所以弟弟需要多些資產,以備不時之需,哥哥也每過幾天就在晚上拿一袋穀物,放到弟弟的糧倉,過了一段日子,兩人都發覺自己的穀物沒有減少,他們感謝上帝的照顧。

    直到有一天晚上,兩兄弟在路上相遇,看見對方都背著一袋榖物,才發現真相,感動得痛哭起來。

    這個農村故事,非常感動人;一個有愛心、有上帝國在心中的人,又怎會貪婪地為家產來相告呢?這兩位兄弟不追求所謂的公平原則,從他們身上只看見了愛跟犧牲。這帶給我們很好的反省,追求公平若是沒有愛,那公平的背後仍然是自私,就如耶穌所提醒的,應當「免去一切的貪心」,但如果追求公平當中,若是對別人有愛,那我們身上就發出基督的美德,願意以別人的利益來想,願意吃虧、願意犧牲,當然,反觀來看,我們若只求對自己有利的公平,那就是貪婪。

真正的公平?

  若是更深的討論公平這件事情,我們就要問:「世界是否有真正的公平呢?

」,當我們現在有飯吃、有手機、能有奢華的享受,這不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嗎?其實,就看你是跟誰比較。

  美國有一場青年營會,主持人手上拿著一百元美金,跑贏的人可以拿走他手上的一百元美金。但是開始之前他會說一些話。他說:如果符合我說的條件請向前兩步:1.假如你父母未離婚請向前兩步,2.假如你有一位好的父親陪伴你長大請向前兩步,3.有接受良好教育的人請向前兩步,4.有補過習的向前兩步,5.沒有擔心過手機電話錢繳不出來的人請向前兩步,6.從來不需要為著父母繳交任何錢用的人請向前兩步,7.假如你不用擔心下一頓飯怎麼來的請向前兩步,現在請有向前的人往後看 (結果:站在前面的都是白人,站在後面的都是黑人)

  我們都知道站在前面的人更容易拿到這一百美金,這不代表後面的人無法爭取這一百元,但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機會比別人多,那你就是一個糊塗的人

,因為你不想承認自己比別人更有優勢,但後面的人却沒有理由,全部的人都必須比賽。而現在你們有很好的起跑點,你們才有機會在這場比賽中勝出,這正是現實的縮影。準備好了嗎?開始跑!

  我們的世界想要追求公平真的非常有限,因為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出來的公平會不一樣。就如尼布爾有一本書《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這本書的意思若是一人可以有擁有道德,但是形成群體以後,意見上就一定會有少數,當少數服從多數的時候就是多數的暴力,就是不道德的社會。然而公平也是,當人越來越多的時候該如何公平呢?所以「公平」也許是一個善待別人的方法,但耶穌更是提醒我們,不要用公平來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

信仰與世俗

  接下來,耶穌雖然表面上對分配財產問題愛理不理,但他其實已經指出了一個處理這事情的態度,就是不要做一個糊塗的人,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要清楚上帝國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與終點。

  這個問題逼我們去思考,到底「信仰生活」和「世俗生活」的關係應是怎樣

?有人會採取一刀兩斷的態度,說:「信仰應該要超越政治、經濟及社會,教會應把焦點放在信仰的事情上,不用去管世俗的事。」這種一刀兩斷的做法和態度

,的確可以讓教會避免很多麻煩,不會與政治、權力糾纏不清,但卻使教會和信仰脫離現實的生活。

    假如我們好好的思考,耶穌今天所要講的說話,便會明白耶穌的原意不是如此;祂要我們認清自己的生活目標,並且清楚自己的優先秩序,應該時常把上帝及上帝國排在心中第一。當人確定自己的目標後,他整個生活就會朝著這個目標走,而對世界的物品就會有一個不同的態度。世界的物品只是工具,假使它能幫助人達到生命最終目標時,我們便不怕擁有它;如果它阻礙我們達到這目標時,我們便應明智地、果敢地捨棄它。

  聖經上有很多人物能幫我們看到這一點。矮子撒該在未信耶穌前,認為財富是生命中的最高價值,他因為用欺騙手段斂財,招人厭惡,但當他遇到耶穌,接受耶穌為自己生命的目標後,上帝國就臨到他的身上,他便有勇氣和喜樂,來捨棄財產,他說:「我把我財產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

總結:

  今天的耶穌不像其他老師一樣,幫別人解決分財產的問題;但耶穌已經給了他一個精彩的答案:不要貪婪,不做只顧「吃喝玩樂,享受人生」的糊塗人。我們今天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如何處理世上事情、世上物品?福音並沒有要我們不理世上的事情,而是要求我們認清生命中的優先秩序,生活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基督徒必須在上帝國的大前提下,去處理政治、社會、經濟、人生,等等的問題。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