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Image

2018/07/08【迎接上帝的祝福】鄧文威傳道師

《主日講章

                                                                                  迎接上帝的祝福

                                                   經文:可六:1-13                           講師︰鄧文威 傳道師

前言: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原本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不料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於是到了下班後,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並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今天的經文,也有點類似的情況,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傳講上帝國的福音,不料卻不受拿撒勒人的歡迎,大家紛紛質疑耶穌。耶穌諷刺自己,把自己比喻成先知,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雖然有醫治少數人,卻沒有行甚麼神蹟。接下去耶穌的門徒出去傳福音,各鄉各鎮不只接納門徒所傳的信息,也願意出來跟隨門徒的腳步去找耶穌。可以看到這段經文之後,不只是門徒回到耶穌身邊,而是五千人聚集,在等耶穌對他們說話。

耶穌返鄉記

    今天,馬可福音的作者就像記者一樣,幫我們報導許多耶穌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蹟,當時耶穌已經是行許多神蹟的風雲人物,他的能力能超越大自然、能醫病、趕鬼、還能使人從死裡復活,但就是不被自己的家鄉接受。

    我們要問為什麼耶穌不被接受?我們想像一下耶穌當時回去的場景,開始出去傳道以後,不斷的行神蹟、醫病、趕鬼、講道,耶穌每去到一個地方就成為當地的祝福,不管是去到加百農、加利利、會堂,耶穌去到哪裡,哪裡就遍地開花,甚至是遠從四面各地的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外…等等,特地遠道而來,就為了見耶穌一面。如果我們用現代說法叫做「事業有成、家喻戶曉」。我們可以想想耶穌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返鄉的?(故鄉:拿撒勒不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他的人口只有500人,鄉村中的鄉村)應該會受到大家的喝采或慶祝。

    結果,那天安息日,耶穌做跟平常一樣的事情,在會堂裡面教導人,但是卻遭到嫌棄。我們無法明白,為何耶穌會被這樣對待,難道是耶穌小時候或過去,遺留什麼特別的印象嗎?可能是一個野孩子、或是能言善道有禮貌的孩子,也有可能是當地功課最好的學霸。就算是學霸,但拿撒勒這個小又純樸的地方,到外面社會的競爭之下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的;或者耶穌小時候跟我們教會陪讀班的孩子一樣頑皮又可愛。

悲觀的眼光

    我們無法準確的想像耶穌的過去,因為聖經根本沒有多餘的記載,但現在耶穌返鄉的事件中,招到無情的拒絕,這似乎隱藏著拿撒勒人的「悲觀」。

  這個悲觀已經深深的影響他們看待「自己」或「自己的群體」,他們已經不會期待,從本鄉的青年出外闖蕩一番成就,已經對自己的群體失去了「盼望」,也是用悲觀的角度評論耶穌。

    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台灣的社會對青年來說,是一個悲觀的世代,年輕人一直被灌輸22K的宿命,導致現在年輕人多半是悲觀的,感覺在怎麼努力都沒有機會。但是我們真的努力過了嗎?我們是真的努力過才下這樣的結論,還是聽別人說的,電視報導,我們就直接相信呢?我們換一個角度想,如果這個世代,剛好是一個悲觀又不努力的世代,又沉迷在3C的世界中,容易喪志又低落。大家都放棄努力的同時,機會就自然地變大,而你努力了,不就更容易脫穎而出嗎?我並不是把這社會的病態合體化,而是我們活在當下就得去面對它。所以,我們到底是要被悲觀的想法宰制,還是我們要在現實的處境中尋找盼望呢?

    再來的例子,若回到我們教會,我們又如何看待這些孩子呢?我們是否依然被悲觀宰制?只看得到這些孩子因為家庭環境不理想,缺乏照顧,所以我們教會有這樣的能力就多幫忙照顧孩子,讓他的程度可以跟上別人。然後,等到她畢業之後了就只能靠自己。

    若是這樣,我們對他們的看法依然是悲觀的。我們完全對他們生命好的特質失去了期待與希望,只看到他缺乏的部分,努力嘗試的把他補足就好。我們不是真切的期待他們未來長大,有一番成就,回來成為新店教會美好的見證人。

有一個理論畢馬龍效應。是由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Jacobson)兩人於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

    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事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孩子們只是隨機挑選,智商高低並沒有太大不同,但是由於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所以關鍵不在於,他們的程度,而是我們怎麼看待這些孩子。

    如果我們的教會這個「信仰的團體」,沒有對他們的生命有足夠的支持肯定跟接納,那我們自然的也不會對他們期待。台灣社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而現實也是悲觀的。但我們被上帝呼召出來,成為信仰的團體,我們其實也都是從現實世界所減選出來的罪人。我們信仰團體不同的地方,就是在現實中有不同理想,也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期待與盼望。

    然而,這也引導我們去思考,真實的認識一個人,不能看他的過去或是現在,要看他的「一輩子」。每一天我們都在改變,今天的我一定跟明天的我不一樣。而我們若時常用新的眼光了解人,就能認識一個人的價值。

結論:

所以,如何迎接上的的祝福,今天拿撒勒人應該是跟上帝的祝福擦身而過,而另外一五千人願意來跟隨耶穌,他們繼續看到神蹟,也聆聽到耶穌傳講上帝國的信息。這跟我們的眼光有關係,我們的生活是否對自己有期待有盼望,還是我們一直感覺到現實的悲觀?而如今被上帝乎招出來,成為上帝在是世上的有機體(教會、基督徒),我們就在這信仰的團契當中,不讓現實的悲觀宰制我們眼光,學習用盼望的眼光去看見上帝隱藏在我們裡面的形象。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