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Image

2018/01/21【走過看過不要錯過】李承恩傳道師

《主日講章

                                                                  走過看過不要錯過

                                    經文:路十:25-37                                    講師︰李承恩 傳道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我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同意這句話,因為時間沒有辦法倒轉,做錯的事情只能夠留下悔恨,特別是對於「生命」的問題,錯過了機會將會在我們的心中烙上永遠的傷痛。

  今天想要透過路加福音第十章的經文跟大家分享關於「愛鄰舍」的主題,首先在25節提到律法師向耶穌問了一個問題:「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是耶穌卻直接反問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唸的是怎樣呢?」耶穌將這個回答的機會,再次拋給律法師,因為耶穌知道律法師不是真的要問他問題,而是要試探他,其實律法師心中已經有來自猶太律法的標準答案,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標準答案,因為連耶穌也肯定這位律法師的回答,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其實律法師回答的這個標準答案就是「新的誡命」,但是我們和律法師有同樣的問題,就是「知道」,但是沒有「行」出來。

  我們再看一次耶穌回答律法師的時候是說什麼?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注意囉!耶穌的重點在於「行」這個字,也就是耶穌希望我們將上帝的律法給「活出來」。雅各書第二章17節:「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若是我們只有將「愛鄰舍」放在頭腦中,卻沒有用行動去愛鄰舍,我們終究只是在學習成為一個「律法師」,而不是學習像「耶穌」。  

  那麼我們要如何學習耶穌,去活出「愛鄰舍」呢?當律法師繼續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就用「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來回答律法師。

  有一個人,他從耶路撒冷要到耶利哥的路上遇到了強盜,不只自己的錢財被搶走,連命都要沒了,只能奄奄一息的躺在路邊,等待有人來救他。這段時間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都沒有幫助他,但有一個撒馬利亞人看見了他,動了慈心,幫他包紮,送他到旅館。這個人原本已經要死了,但是因為撒馬利亞人的幫助,重新擁有了生命。

  耶穌在這個比喻當中,有三件事情可以讓我們去學習,第一個就是「看見需要」。其實在我們身旁的人都一定會遇到需要人幫助的時候,只是我們有沒有看到他們的需要是什麼?有些人的需要很明顯,我們很容易可以幫助他,但是,我們真正要去看見的是人在「內心」的需要,像是有人被家暴、性侵害、霸凌等等,這些內心的需要外表看不出來,但危險程度卻比其他的需要更加可怕,這些需要一直壓抑在他們的心中,直到有一天承受不住了以後,他們就會選擇面對生命的盡頭。

  盼望我們的教會不是一艘郵輪,每一個禮拜載著會友開開心心的出去玩而是,而是一艘救生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救生員,要用上帝的眼光進入這個世界中,敏銳的觀察週遭的家人、朋友,真正的看見他們真正的需要。

  第二個可以學習的地方是「滿足需要」。其實「滿足需要」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經文的時代背景中,祭司和利未人之所以沒有幫助阿德的原因,第一是因為要守律法,因為在利未記中有記載到祭司不可以摸死屍(利211)、也不可以靠近屍體(利2111),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擔心強盜還沒離開,所以趕快繞別條路逃跑。的確,「滿足需要」有時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是充滿危險的,即便在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是如此,大家一定都有聽過一句話叫做「好心沒好報」,這就是說明原本是出於好意的行動,但是卻得到不好的回報。

  雖然如此,這位撒馬利亞人卻依然決定去幫助受傷的人,將他的傷口包紮好,還送到旅店去休養。就算撒馬利亞人不是祭司,不用遵守律法,但是他應該也知道,待在這條路上很有可能會被強盜再次攻擊,但是他卻去幫助阿德,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動了慈心」,因為出於愛,這位撒馬利亞人願意進入危險當中,去幫助受傷的人。

  在基督徒的群體裡面,我們比較容易可以因著愛心來幫助其他的弟兄姊妹,因為我們已經先得著耶穌對我們的愛,耶穌看見了我們的需要,知道我們在罪的當中被綑綁,沒有未來的盼望,所以耶穌進入這個危險的世界,要來把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那麼既然我們已經嘗到主恩的滋味,我們要成為讓耶穌的愛可以流通的管道,也就是透過實際的行動,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可以感受到耶穌的愛。

  各位弟兄姊妹,德雷莎修女他看見印度地區有很多窮人,他們都生活在很髒亂、很臭的地方,然後漸漸死去,所以德雷莎修女就建立了「垂死之家」,讓這些窮人可以再好的環境下過世。在世界各地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因著看到需要,並且付出實際的行動去滿足需要,這些人都努力將上帝的愛放在每一個需要的人心中,你和我,有在這個行列中嗎?

  第三個可以去學習的地方是:「做讓人感動的事。」這是什麼意思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做太少,是虧欠;做剛好,是本份;做超過,是感動。」當我們看見需要,然後滿足需要,這是我們的本份,但是我們可以因著福音的緣故,繼續為這些需要的人,付出更多的祝福與關心。這位撒馬利亞人將受傷的人包紮好,帶到旅店休息,其實就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撒馬利亞人卻為他預備更多的恩典,就是請老闆繼續照顧他,並且會付所有的費用,如果我是他,我一定會感動到痛哭流涕!為什麼?因為撒馬利亞人做出遠遠超過他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各位弟兄姊妹,其實我們能夠做到去滿足別人的需要就已經很棒了!但是我想要再挑戰大家!為著福音的緣故,我們靠著主的恩典,為著那些需要的人做更多的事,付出更多的關心。

  各位弟兄姊妹,耶穌在說完這個撒馬利亞人的比喻後,問了律法師一個問題,他說:「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這個問題和律法師最剛開始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的問題有點不太一樣,因為耶穌想要讓律法師意識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律法師雖然在理性上面,知道要「愛鄰舍」,但是猶太人卻不接受外邦人的幫助,也不去幫助外邦人,所以當耶穌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律法師其實很不想要承認撒馬利亞人這個外邦人,是落在強盜中的鄰舍,就很心不甘情不願的回答說:「是憐憫他的。」

  由此可見耶穌和律法師對於鄰舍的定義是非常不同的,耶穌不是以種族或是距離來定義鄰舍,乃是用行動,也就是不是因為我們是台灣人,或是我們住在隔壁所以我們是鄰舍,而是當我願意付出行動,去關心、幫助需要的人,我們就是他的鄰舍。

  C.S Lewis說:「愛的法則對我們來說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去想自己是否愛鄰舍,只管去行動,彷彿自己真的愛鄰舍似的。」意思是不要再等到你想愛的時候才去愛,而是當你付出行動去愛鄰舍的時候,你將會體會到真正的愛鄰舍,這跟耶穌教導我們的是一樣的。

  求主耶穌幫助我們,透過這個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用一個新的眼光來看待「愛鄰舍」這一件事情,並且當耶穌對我們說:「你去照樣行吧。」我們可以照著耶穌的吩咐,真實地活出耶穌的教導,盼望我們都可以走過,看過,但是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靈魂,因為每一次的幫助,都是帶領上帝進入在他們生命當中的機會,每一次的幫助,都是一個生命翻轉的機會。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