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Image

【呂秉衡牧師---以視覺藝術闡揚福音】 黃俊泰

原刊於《聖殿改建獻堂紀念冊》

這本紀念冊恐怕趕不及在呂牧師離任前出版,但希望能藉這本篇文章紀念呂牧師在本會三年來的牧會,帶領教會完成聖殿改建及獻堂後的轉型。呂牧師處世經驗豐富,洞悉人性,通情達理,因此極富自嘲式的幽默感,而又反應迅速,對任何疑難雜症都能很快想到解決辦法。最令人佩服的是,他講道從來不看講稿,面對不同程度和背景的會友,總能帶給大家通俗易懂的信息,這得靠平常不斷的思考,並加以內化才能達到這樣爐火純青的地步,他認為沒有經過自我省思及內化,而光靠來自外界資訊供給的話,才會需要講稿。不過,呂牧師卻常自嘲經常忘東忘西,丟三落四,希望會友能隨時提醒他,看似有點矛盾,但想到呂牧師的藝術家氣質,就能釋懷了。

新店教會歷任牧長中曾有幾位具音樂天份的牧者,例如蕭樂善牧師對小提琴和鋼琴的造詣頗深;許斌碩牧師曾是一位名歌手和名指揮之外,還出版不少有關音樂的書籍;楊耀弘牧師也長於演奏樂器,常在各種活動中吹奏橫笛。然而在繪畫方面,呂秉衡牧師大概是首位,長老教會中具有此天份的牧師本就不多,本教會能有呂牧師引領會眾一窺基督教藝術的堂奧,真是上帝的祝福。會友中幾位藝術家如郭文雄弟兄、郭春玉、何秀鳳姐妹更是如魚得水,在呂牧師的帶領下,早已加入中會成立的藝術團契,投入推動基督教藝術,增進心靈美化的事工。

呂牧師從小學開始就喜歡塗鴉,讀國中學空手道時,受兼任美術老師的空手道教練影響,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最後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不過他在求學階段並未將藝術與基督教產生關聯,當初決定先上大學再考神學院,以接受不同的訓練後,曾猶豫到底應該考什麼樣的科系,好作為以後當牧師的準備。考生物、醫學系嘛,數學太差;考外文或哲學系呢,又非興趣所在,終究還是以興趣為先,選擇了美術系,因此高中時期唯一為升學而補習的科目是素描。他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分享他的創作歷程時提到:

「上神學院之前,我曾經徘徊攻讀那一門學科最有利於『當牧師』,最後上帝引導我先領略藝術的趣味。當時在大學主修美術,只是為了興趣,雖然快樂得不得了,但是與後來牧會的生涯並無關聯,若有,它不過是一種『休閒活動』而已。直到我察覺常有人問:『你為什麼這樣畫?』『你畫的是什麼?』才了解藝術竟是心靈溝通來往的媒介,才比較用心投入創作,也成為生活與牧會的一部分。」

因此,呂牧師於1983年自大學畢業,隨後於1988年取得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學位,投入牧職至今,其間舉行數次聯展與個展,畫作大部分都是對信仰的感覺,希望藉視覺藝術的方式闡揚福音,無論人物或花草景物,皆取材自生活周遭的實況,讓人領略聖經簡短的金句及基督教之美。他並不講究那一種表現方式,雖然比較常用油彩和壓克力,但總是興之所至,就隨意而為,沒有固定的風格。但近來開始傾向寫實,是因為發覺寫實更能引起共鳴,也因此2009年舉辦的「在地若天─呂秉衡創作個展」,作品以寫實居多,將聖經故事置入常民生活的情景中,強調天國的理想就在當下。聯合報在報導中,稱讚他的個展不但結合神學與藝術,同時也表現「在地的」宗教情懷。

由於還有牧職在身,呂牧師的作品並不多,雖還能維持一定的能量,但他認為一生的精華時段應該留給上帝,一切聽從上帝的帶領,並不擔心退休後再專心作畫會不會已經年老體衰,創作力不足。畢竟繪畫只是興趣,能夠一面牧會,一面作畫,同時兼顧使命與興趣,都是上帝的恩典與祝福。

藝術家給人感覺通常是不拘小節,崇尚自由開放,是什麼促成藝術家氣質的呂牧師成為牧者?在從事牧職當中,又會激發什麼火花呢?

呂牧師是第五代基督徒,父母是很傳統的長老教會信徒,只有祖父呂伯融曾擔任教會長老,根據他的長輩的回憶,第一代基督教先祖是在雙溪避難時,因緣際會蒙教會的照顧而受感召。呂牧師小時候父母並未特別鼓勵上教堂,但小學及中學時期就很自然地每天放學就往教會跑,甚至於小學五年級就在眾人面前宣示立志當牧師。直到高中讀了進化論,一度對生命問題感到懷疑,認為生命只是生物現象,死後就一切歸於虛空,存在毫無意義,當時不僅未能從聖經中找到答案,也感受不到上帝。幸虧後來讀了史懷哲的傳記,參加羅東陳五福眼科醫生組織的史懷哲之友會演講,受史懷哲的生命事蹟感動,接著又受到馬偕的影響,領悟生命就是要活得有意義,知道人的肉眼及智慧有限,無法完全用理性來理解宇宙的生命及上帝的旨意;而且創世紀已經給了生命、宇宙起源的最佳答案,根本不必捨近求遠,這才重拾信心,邁向成為牧者的道路。

那麼,為何小學五年級就立志要當牧師呢?呂牧師說其實直到當牧師後,仍不理解原因,依照基督教的說法,也許可以說是聖靈的感召,但經過仔細思索,才想通確實是聖靈在做工,才會讓他在小小年紀看到牧師疼愛會眾、受到會眾尊敬的形象所感動。這個信念堅定不移,即使曾對生命短暫感到疑惑,卻仍持續參與教會活動。

由於受史懷哲和馬偕影響,呂牧師踏上牧職的道路後,原本規劃到海外宣教,也和牧師娘決定不要生養小孩,不過考慮當時長老教會並不派遣海外宣教師,再想到台灣基督教信徒只占3%,還有97%的人急待傳播福音,就專心留在台灣牧會了。因此他在傳揚福音時,不但結合神學與藝術,同時也表現「在地的」宗教情懷,常在講道時表達對本土文化的關心。他認為長老教會常被誤解為綠色的,其實長老教會很自由,是彩色的,而且藍色光譜可能更多,中會及總會因為重視公義,主張本土化及人道關懷,才讓人容易有綠色的聯想。

不過呂牧師擔心基督徒在台灣已是少數,而長老教會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對社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少,盼望大家都能像LED燈,凝聚許多小燈大放光明一樣,結合力量,聚少成多。誠如他在《台灣教會公報》第3023期所發表的<有認同、有努力,才有希望>呼籲台灣若要尋求生存空間與歷史身分突破,必須有清楚而一致的自我認同。每個有影響力的人能像約書亞宣告自己的立場,每一個教會、家庭能持之以恆的教導下一代,將來才有希望。他提到:

「約書亞深知,缺乏一致的認同感不能成一族一國,因此要求各族在耶和華上帝與其他神明之間做一抉擇,以確定共同的信仰與效忠對象。各族宣誓要事奉耶和華,於是以色列民族的地位從此確立,揚名於世上。」

「像以色列人這般重視自我認同的問題,這些影響力也將一代一代的傳承。不要以為人少力衰就放棄,信耶穌的人從十二個人開始到現在數十億基督徒;以利亞被追殺的時候,以為自己孤軍奮鬥,沒有想到上帝為他留下七千人;福音也是從耶穌的門徒開始,然後耶路撒冷、猶大、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一步一步傳開;1989年30萬東柏林人民憑著信仰持蠟燭上街,促成柏林圍牆拆除,而這事竟是因1987年由一位牧師帶領三名青年查經開始的影響。」

藝術家的氣質使得呂牧師儘量避免到醫院、學校牧會,因為他覺得比較受拘束,那麼重視傳統及家庭的新店教會對他而言會不會也是拘束呢?呂牧師覺得新店教會的特色是有悠久的傳統、根深的在地性、堅強的向心力、穩固的聖經學校教育。這是本教會聖殿改建期間,會友沒有逃避,禮拜堂得以渡過種種難關,重建起來的根基。但這樣的特色造成對牧師的仰賴,卻又希望遵從傳統形式的現象,似乎比較忽略實質上的內容及生活上的實踐,這也是他在講道時,經常提醒的地方,期許本教會未來能調整態度,重視實踐。

呂牧師勇於不斷接受挑戰,他認為禮拜堂已經完工,一年來諸多事工雖仍需不斷改進,但已穩固,因此選擇這時離開新店教會,到有需要的地方繼續奮鬥,大家心裡依依不捨,願上帝祝福滿滿,讓呂牧師寓福音於視覺藝術的傳道方式在更多的地方,打動更多的人。



賜我日用飲食(取自耶穌教導的祈禱文「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6:11))


點燈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