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Image

【新店基督長老教會聖殿的演進】 黃俊泰

原刊於《聖殿改建獻堂紀念冊》,本文另經增補

馬偕博士新店傳教之始與第一間禮拜堂

1871年12月30日,加拿大長老教會,首派宣教士偕叡理博士,經汕頭抵台,自高雄登陸。翌(1872)年3月9日,偕博士由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生等陪同,到達淡水,並開始傳道工作。

二年後,即1874年。偕博士帶領信徒數名到新店,開始傳播基督的福音,並租高霞嫂處,於7月26日設立禮拜堂。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記載這段經過如下:

「新店是個人口集中且繁榮的小鎮,位在離淡水約十八哩遠往內陸去的山腳下。有一位新店人曾來淡水並聽過福音,他回去後告訴他的朋友,於是有好幾個人都跟他一起來,而且我們到各地方去巡迴傳道時他們都跟著,最後,他們請我們也到新店去。當我們到達時,那裡正是拜拜的時節,鎮裡很熱鬧。當地的人很少見過白人,因此我們聽到四周圍的人都對我們喊著常聽到的謾罵:『蕃仔!外國鬼仔!』就在那時,群眾突然湧向某中心點,並聽到有人怒叫的說:『那個蕃仔打了一個小孩。』周圍的人於是狂叫起來說:『殺他!來殺這個蕃仔,他沒有多高大!』因為我們離大家注意的中心點有段距離,於是,我從人堆中擠到那孩子那裡,看到他的頭有個大洞,而且血流不止。因為我手上帶有需要的外科醫療器具,就為他清理上藥,並用我的手帕幫他包紮。之後,就聽到人群開始以不同的話喊著說:『好心,好心!』過了幾天,有一個老人摔到石堆上,有個學生把他背到一棵樹蔭下,老人在那裡就覺得舒服多了,便又聽到許多人說:『好心,好心!』於是,人們開始對我們友善,並有一對老夫婦提供一間房間給我們做為傳教用。」

這個禮拜堂係高霞嫂的店面(今新店路110號),原先租給一個尾(今景尾)人,退租後店口仍掛一關帝像,她不敢再租給別人,曾恩等人就勸高霞嫂聽道理,也請偕牧師來,偕牧師就租此店做禮拜堂,並派嚴清華做傳道。

這個禮拜堂成立一年多後,由於教徒不願參加農曆七月間的普渡捐款,引起暴徒不滿,1875年11月15日教民多人被凌辱毆打,當晚禮拜堂發生火災,幸虧鄉民協助撲火,禮拜堂未毀更無延害,官方乃採「大事化小事」,以被毆者(林甘夫婦)未請勘毆驗傷為由,僅約束鄉民不准茲事。

馬偕日記並未提到這件事,但1876年6月18日記載著當天他參加後埔仔禮拜堂落成,然後到新店去,後有一短句寫著「新店禮拜堂被焚燒」,賴永祥<教會史話>第292篇「光緒初年新店教案」推測這句話是指1875年11月15日發生的事,並非當天教堂被焚燒。


第二座禮拜堂完工半年被拆毀

嚴清華之後,陸續有蔡生、吳寬裕、林孽來當傳道,參加聚會的人越來越多, 由於購地不易,馬偕就將新店溪邊,糞掃窟(垃圾坑)人所不用的地,購來建禮拜堂(見台灣教會公報595號,1934年10月刊,郭水龍牧師所撰新店教會沿革),係新店教會的第二個禮拜堂,並於1884年3月30日竣工開堂, 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記載著:

「不久就有不少人來聚會,因此需要有一間教堂。有一個拜神明的婦人很生氣的威脅說,如果我們堅持蓋教堂,她就要拿石頭砸我的頭。但是我們沒有因而停工,最後,建了一間沒抹灰泥的石塊教堂,並獻為敬拜上帝之用。」

這座禮拜堂具有相當的規模。依據馬偕日記,他於3月28日來新店,29日宰一隻牛、二隻豬。黎約翰牧師夫婦(Rev. & Mrs. John Jamieson)也來參加。翌30日是禮拜日,正式重開禮拜堂,是日堂內擠滿(jammed),有五、六百人,施洗51人,守聖餐者(就是已領洗禮的信徒)有163人。

禮拜堂的施設大約如下:正廳正面有講台,台上有桌,牧師或傳道就在台上面對會眾講道理,正廳平常備有長椅60條供會眾坐,也有多塊柴椅頭備用。牆壁掛有「天文圖」及 「地理圖」備教學之用。另為牧師備有牧師廳及牧師房。牧師廳有八仙桌、寫字燈、吊燈、床;牧師房有外國眠床、洋圓桌、外國柴交椅(四塊)、照身鏡、時鐘、墜吊燈,當然也備有棉被、毯仔、蚊帳、桌巾等。馬偕也用心設置書桌、書櫥及藥櫥。(小藥箱及挽齒拔牙機器是馬偕出外傳教不可缺的)。此外設有一客房,置有四腳眠床。另有一小房,亦置有眠床,而灶腳(廚房)有碗廚。

第二座禮拜堂竣工半年後,中法戰爭爆發,暴徒藉口基督教徒通敵,又來拆禮拜堂,傳道師陳榮輝(新店教會第一任牧師,那時尚未封牧)向馬偕報告:「八月十五(陽曆十月三日)晚,二更時候,內山會黨民人聚集,先搶劫教民住家物件,及四更時候,來拆教堂,共一百餘人。將教堂門窗戶扇,以及外牆一切全行拆毀,輝見勢不佳,立即逃避。」

匪徒乘機煽動民眾搶掠信徒財物,並殺害信徒,拆毀禮拜堂,陳牧師的財物也不能倖免。幸好當時有好鄰居暗中收留保護牧師,本來雇舟準備到大龍峒避難,但接到有人來報告說,當晚要拆毀禮拜堂很危險,即又動身乘舟到崙子頂(社子)母舅宅暫避,衣裳都被搶了一空,家屬也全無衣服可換。

不過,奇妙的是,匪徒首領林大澤的子孫後來反而都受到聖靈感動而改信基督教,其孫林國彥(醫生)甚至成了教會長老,本會第二任的蕭安居牧師在《慶祝設教八十週年特別號》中指出:

「無學之徒倡首,集其朋黨,逞其兇惡,拆毀教堂,並將陳榮輝牧師之衣裳箱籠備品等件劫掠一空,家族僅單衣脫險,身免受侮辱而已,臨時無家可歸,因人餬口,遭此叵測之災,亦人生之大不幸事耳。厥後黨魁亦知其不是,其子受靈感反悔而信教,前其父為仇教之勁敵,後其子為基督做見證,前後父子相反,若非上帝寵召,曷克臻此?」


▲林長老口述,郭春玉姊妹手繪茅草和土埆的禮拜堂示意圖


用劉銘傳的賠款蓋第三座禮拜堂

第二座禮拜堂被毀不久,偕牧師利用劉銘傳的賠款在1885年10月選定碧潭東岸,新西里47,49,51, 53,55號現今新店路95-97號屋後河邊為基地,發起建造哥德式禮拜堂,新禮拜堂寬大輝煌,美輪美奐,前面建七層鐘塔,一層大門---象徵上帝恩典大門,二層焚燒的荊棘---焚而不毀,三層二窗---南、北二大會,四層不詳,五層七燈台---理想的教會,六層細長尖塔高七、八呎---通天之路。

另外蕭安居牧師在《慶祝設教八十週年特別號》亦記載:

「未幾又重建西洋式美術的教堂,一座長四丈八尺,闊二丈二尺,設計虎尾寮形,前面由地趾附歸脊直上造一巨尖塔,高達雲霄,塔中大書棘焚而不燬,意謂吾教不滅,堂兩邊各有六窗,各有七保險柱,柱尾各有小尖塔,後面歸脊上亦有一小尖塔,堂形美侖美奐,成為該地惟一之建築物。」

這座禮拜堂於翌年完工,依據馬偕的回憶錄,經過情形如下:

「當法軍離去時,那些異教徒非常高興,因為他們以為教堂既然已經都被拆毀,基督教也會跟著不見了。我們到處都聽到嘲弄的歡叫聲說:『都不見了!』但是我們並不氣餒,我把我們教堂建築與財物被搶匪所搗毀與搶劫所受到的損失,做了一張申訴狀,呈給了中國軍隊的總司今劉銘傳。他接到狀子,沒有多加辯說或等候北京指示,就給了一萬墨西哥銀元做為賠款。

收到賠款後,我就考慮看要重建二十四間還可以用的,或建十二間中型的,或六間很結實而且寬敞的教堂。決定要建六間後,我就開始繪製建築圖和做模型。我們站在被拆毀的新店教堂的地面上,唱歌讚美上帝,城裡的人看到我們的教堂都被毀了還在唱歌,認為我們實在瘋狂。但是,因為在被毀了的教堂地面上,有一座新的要被再立起,所以,我們都滿心歡樂的唱著。我也雇用人到附近的山坡和砂岩採石場去採石,及雇其他的人用他們的船去載運竹竿、木板以及石灰。工人和監工中從來沒有人曾見過像我們現在所計畫要建的這種建築。所要建的教堂的模型,有的我用蘿蔔做,有的用磚塊和灰泥做,而有的用木頭做。我們把新店、艋舺、錫口三間教會同時建造,十二個星期後,就建完了三間很壯麗的教堂。三間的塔高約七、八十呎,又有石造很結實的尖頂,看起來多麼壯觀阿!而當我們看到原本被毀了的教堂基地上,又建起了這些宏偉的教堂時,我們的精神就又都飽滿起來了。

但為甚麼要建尖頂,是為了裝飾或是有其用途目的呢?它是為了裝飾,同時有其用途目的,特別是為了打破中國人對風水的迷信。一般人認為風水和無數事情的好壞運都有關係,所以,像是認為地上和空中都有其平衡或一種難以解說的東西,不可隨意破壞。新教堂的牆只要建得高出鄰近的房子幾呎高,就必將引起鄰居們的憤怒和惶恐,因為這樣是破壞了風水。外國人因依著他們的方式做他們的工作,以致在無意中,不斷的破壞當地人的風水。我因知道現任的巡撫觀念很新進,對我和宣教也都很友善,而他對艋舺人並沒有甚麼好感,因為當法軍來襲並騷擾地方時.,艋舺人都對他態度惡劣。所以,我想,現在要建新的教堂正是一個好機會,在艋舺、新店和錫口三間教堂都豎了尖頂,來讓異教徒看出他們所信的風水只是一種迷信。我們在山形的屋頂上再加上十呎高的塔,然後再加更高,又更高。大家都站著注視好幾個小時,覺得實在不可思議,不過,並沒有人來打擾我們,反而是他們自己彼此相爭論。他們所爭論的是,在風中搖動的是鷹架或是新豎起的尖塔。有一次,他們的爭論甚至導致互相毆打。所有的塔頂完成後,在每個塔頂的前面在塗灰泥的上面,我放上燃燒的荊棘的圖案,並用中文在圖案上寫著「焚而不燬」的歷史箴言。

過去嘲笑說教會都沒有了的話,現在聽不到了,只聽到人們自認把以前的教堂拆了實在是愚蠢。他們說:『看!現在教堂的塔反而此我們的廟還高,而且比我們原先拆掉的還大間。我們如果把這間拆了,他就會再造一間更大的。我們是沒辦法阻擋這位蕃仔宣教師的。』

我雖忙著建教堂,卻也沒有忽略其他部分的工作。藥繼續分發,學生的課也照教,同時到各地拜訪,而且每晚都有講道。

現在的新店教堂是北台灣建得最好、風景也最美的教堂之一,教堂的位置是在鎮端一處高起的地方,它的石砌尖塔從好幾哩外就可明顯的看到,教堂周圍以石牆圍籬起來。教堂正門前方數十碼,有新店溪圍繞流過,溪和教堂之間鋪滿了由洪水沖下並被溪水洗得圓圓的「鵝卵石」。教堂的後面是個峭坡,坡上一片翠綠。教堂前面過了溪河那邊,從河邊就有一階階的丘陵一直往高疊起,看起來像個巨大的樓梯,直到上的最頂峰。在這一階階的陵地上,長滿了各色各樣的樹叢、細草、蘆葦和厥類植物。而帶有青苔的岩石上,有著一大片一大片的紫色牽牛花,以及開著粉紅色或白色的爬藤參雜點綴著。還有處處都盛開著九芎花、百合花,和略帶香甜味的忍冬花,使整個迷人的景色更加令人陶醉。」

第三座禮拜堂完工後,於1886年5月17日獨立為北部教會第一個自治堂會,並聘請陳榮輝為首任牧師,陳牧師在禮拜堂圍牆雙側種植花園,百花齊備,石條花臺,置有數十盆名花,圍牆外則為台灣十二名勝之ㄧ的碧潭,碧水如鏡,當時有俗語云:「鶯歌石、八仙棹、花矸、獨瓶玉印、斷岩絕壁、奇峰怪石、水清如鑑、禮拜堂如理想別莊」。另有句話說:「屈尺看青蕃,新店食閹雞」,說明新店的觀光地位,而新店教會也成了觀光的重點之ㄧ。偕牧師非常愛惜新店教會及牧師,常常引導西洋人來看教會,因而聞名國外。1917年第21屆北部中會曾經在這座美輪美奐的禮拜堂召開。

這座禮拜堂鄰近溪邊,地勢不高,有淹水之虞,因此還特別堆石填土建造高台為地基,所以在1912年,教堂首次遭逢大水衝擊,周遭房舍倒塌不少時,還能屹立不搖,附屬的宿舍還成了災民的避難所,蕭安居牧師在前揭文章中提到該次洪水:

「為六十年中罕睹之洪水,流侵入堂,漲與台平,堂以上之街頭店鋪多被衝倒,堂以下街尾店鋪僅浸水而已,只有一家流失人亡,斯時黃昏,民心惶惶,爭避於宿舍樓上者六七十人,水退則歸,翌朝視之滿目淒涼。」

然而在1924年設教五十週年時,禮拜堂遭逢更大的洪水,不幸被大水沖走(8月5日),郭維誠(郭水龍牧師後裔)記錄當時的情況(見《設教120周年紀念特刊》「新店教會七十年前重建拜堂的回憶」):」

「一九二四年八月,中會召開於新店教會,八月四日中會的牧師聚集禮拜堂開會,大家對於久未相逢更感親密。自從八月一日降雨到今未息,翌五日宣教師偕叡理牧師(偕牧師的長子)也來,下午四點有會友來報說,溪水增漲下午五點已進了禮拜堂及宿舍內外(膝蓋下的深度)。彼時蕭安居牧師、偕叡理牧師速呼大家即刻要逃難到國小山頂,只是郭水龍牧師說照以前的淹水是不危險,等一會就退了,所以留了親堂郭希信牧師沒有逃。到下午七點天黑了,水也一直漲高,郭牧師看了狀況不對,則呼長子把棉被拿到牧師館屋頂舖,將家眷及希信牧師(郭馬西牧師父親)接上屋頂,幾秒鐘間看到禮拜堂及尖塔像蠟燭熔下去一般無聲音的消失了,就這樣聞名歐加的美麗禮拜堂消失了。

郭牧師想到前幾天所飼的母豬生產了十二隻小豬。即與長子驅至樓上安置,母豬也跟著來,只是無法容納就讓牠流出去。樓下的桌椅及其他東西浮的浮、流的流,沒有什麼辦法處置,家眷及希信牧師大家在屋頂避難,再用棉被蓋在頭上來防雨,洪水漲到屋頂錢口,郭牧師一直在祈禱,偕蕭牧師通宵從國校山頂到禮拜堂對面附近道上來往尋找郭牧師一家的安危,到翌晨二時,洪水退後,警局及壯丁有志駕舟來救護,將家眷接到街役場(現舊公所)對面旅社(現太山醫院)安頓。翌日偕牧師、蕭牧師看見郭兩牧師及家眷蒙主保護脫險非常安慰歡喜,速回淡水,下午雇車滿載食品及衣服來救濟新店教會。當時本人雖只是六歲小孩,也深感於這種有效的救濟最能表顯基督留下的愛心。」

值得一書的是這座禮拜堂正門上面立有「耶穌聖教」的石碑,被大水沖失後,於1970年有人在新店溪畔發現這個石碑,可惜只剩下半截,教會將之搬回陳列在禮拜堂裡,可惜1984年增建教育館時,在搬遷過程中不慎遺失,現在教會已依據原先字體樣式再複製一座石碑,安置於改建後的聖殿大門左側草地上。


第三座教堂的正面照片


從上述照片放大出來的石碑


1970年從新店溪畔拾回的殘碑,石碑上依稀可見光緒元年(1975)年二月四日吉立,並非新店教會成立的1874年7月26日,原因不詳。


復刻的石碑

募款興建的的第四座禮拜堂

1924年8月5日新店教會第三座禮拜堂被大水沖毀,那次大水不僅造成教會建築物損失,還有一件值得悼念的事就是任職者中最有信仰的王清江長老,不顧危險父子二人前往搭救鄰居而犧牲生命,充分表現了基督的愛心。事後,郭水龍牧師為了重建禮拜堂,一方面請中會及警局准予公開募捐,一方面物色土地,經過二年餘的募捐及土地的物色,終於覓得現址水利會土地,開始託地方人士交涉租賃規劃重建。

依據郭維誠(郭水龍牧師後裔)的回憶(見《設教120周年紀念特刊》「新店教會七十年前 重建拜堂的回憶」),當時日本殖民政府對募捐乙事,特別嚴格管制,所以必須請中會及警局准予公開募捐,終獲破例准許,捐款的情形為:牧師即時獻100元,另有水發伯、蘇長老(蘇慶輝牧師祖父)也捐出各100元,教會出外的會友深愛出身教會,旅外新店僑有、蘇慎終(蘇慶輝啟師父親就職於專賣局高雄支局)弟兄接郭牧師的水災報告即獻重建費50元。林傳芳(林牧師父親)弟兄因薪水不多,想盡辦法先向好友借款,也寄來奉獻50元。牧師則攜帶著警局的許可證(募捐),跑遍全台每一角落的教會,以親歷災害報告來募捐,故到處都得同情樂捐。當時獻五元為最高,普遍都是一元或五角,每次都在教會公報上登出感謝之意。

由於捐款尚不足以請託建築師設計,郭牧師就口頭描述自己的構想,讓次男啟嗣繪製設計藍圖。鑑於土地是在市街內,不能用炸藥炸石,都以人工開挖建設,即建設於石磐上一樣。郭牧師貢獻心力總理工程進度,新店教會第四座禮拜堂終於在1927年10月底完工,並於當年11月19日上午10點舉行獻堂典禮,該日巧好宣教師孫雅各牧師夫婦於前日到任也來赴會。會中牧師報告建築一切建築費及落成典禮費用共計八千元,沒有負債建堂。會後偕叡理牧師特別向郭牧師道賀,沒有負債是一大歡喜。孫雅各啟師也送禮美金150元。

這座禮拜堂建好時,周圍都還是低矮的平房,可說是鶴立雞群,宏偉美觀,寬敞大方,但是由於會友人數增加,逐漸不敷使用,雖經1954年增建牧師館及禮拜堂改築講台部份並增設樓上的會議廳及禱告房 、1974年拆掉主堂前門及鐘塔,擴大主堂面積、1985年擴建教育館,仍無法供應開辦成人主日學所需,經過多年醞釀,終於在1999年成立「聖殿改建籌備會」,委由林宗貴長老召集,致力於建堂相關資料之蒐集、分析、規劃,期能符合未來預期成長所需格局之建造,開始籌備聖殿改建事宜。


擴建前第四座教堂平面圖(掃描自《報告書綴,1932年至1937年》)


新店教會於1927年10月建立第四座禮拜堂,但經1974年擴建後,外貌已不復見


1964年牧師館落成,隨聖殿改建而於2004年拆除


1974年擴建中的第四座教堂


擴建後的第四座禮拜堂,因聖殿改建而於2004年拆除


第五座禮拜堂邁入服務社區的新階段

2000年會員大會,年度總目標為起造榮耀的教會,預定於年度內完成建築有關契約及設計、申請購買國校路畸零地、進行募款方法方式研究及實施。委託林宗貴長老追討碧潭段413,414被鄰舍佔用之土地約20坪。並購併415,416二筆土地,以及國校路24,26號二棟民房。舊堂於2004年9月拆除,教會在新店129號承租一樓做為臨時禮拜堂,另一方面發包開工,歷經經費的籌措困難、建築公司違反廢棄土的規定被迫停工後倒閉、水土保持的監督、施工損鄰糾紛、工期延宕、物料上漲預算增加等難關,終於在上帝的帶領下,一一克服,於2008年11月11日第五座禮拜堂取得使用執照,2009年2月15日獻堂,新禮拜堂設施完善,設有主、副堂供台、華語禮拜使用,以及成人及幼兒教室、會議室、音樂室等,除供教會事工使用外,還可供社區租用,並辦理社區學苑及成長學園,新店教會從此邁入服務社區的新階段(第五座禮拜堂改建經過請參閱<新店基督長老教會聖殿改建始末>及<緊跟雲柱火柱---引領向前>二文)。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