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Image

2012/04/22 【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 林文良牧師

主日講章: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   講師:林文良牧師    經文:出埃及記三:1-12

2012/04/22

      本主日是北區大專事工紀念主日,台北大專中心委派台藝大畢契林宜臻姐妹請安報告,讓我們同心為大專事工培養教會青年及宣揚福音的事工代禱與奉獻。偶而,有些初訪本會的來賓會指著教會建築體門面頂端那個圓圈的記號詢問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們那是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精神「焚而不燬」。五樓大廳內及教會大門建築體外面的那兩個圓圈「焚而不燬」的標誌,在夜晚裡顯得更加美麗燦爛!「焚而不燬」的標誌不在於它的美麗,在於它的意義。

      剛剛我們聽了出三:1-12有關荊棘焚而不燬的異象很戲劇化的記載,是摩西一生獻身開始服事主的關鍵,而這經歷轉變他從平凡的牧羊人成為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偉大領袖。因著這異象,轉變以色列從遭埃及強權壓迫受詛咒之民族的厄運,成為一個得以進入應許之地蒙上帝祝福的民族。

      在台灣今天的境遇中,舉目望去,有多少我們的同胞的身心靈深陷苦難當中,和當日的以色列民一樣,基督徒應當秉持「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認同他們、接納他們、與他們同在,進而靠主的大能帶領他們脫出苦難。出三:1-12這段經文給我們幾方面的教訓。

 一、要看見異象:

    「異象」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感官親眼看見發生在眼前的奇觀。看見有兩種,一種是平凡的看見,另一種是不平凡的看見。對摩西來說,曠野的荊棘在豔陽高照下引發野火,是很正常的事,可是,荊棘起火燃燒卻不燒盡就不尋常了!這項奇蹟吸引了摩西走近觀察尋求解答,對他來說,以色列人對埃及人看來好比荊棘,反之,埃及人對以色列人看來好比烈火,而上帝竟然用荊棘作為異象。對於有心拯救同胞而這時卻帶著躲避消極心態來到米甸曠野牧羊的摩西來說,卻看見了上帝要讓他看見荊棘焚燒卻沒有燒燬的一個異象。

      異象是上帝祂自己發動的,為啟發人的信心及堅定人的信仰。摩西四十年在皇宮成長,真心想要拯救自己的同胞脫離苦境卻遭挫,面對埃及強權卻自嘆無用軟弱,就像荊棘被火燒盡一樣地不堪一擊。連自身都難保了,要如何保護同胞啊?荊棘焚而不燬的異象讓摩西深感詫異,因為有聲音從荊棘裡出來說:「不要再走近。脫掉你的鞋子,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5節)原來火表示上帝親自的臨在,在孤獨落寞的荒郊野外,因著無所不在的上帝成了聖地。

      創辦二林基督教醫院的謝緯牧師,九歲時生了一場重病。一天晚上他禱告說:「主耶穌,假如祢醫治了我,我將獻上自己為祢事奉。」謝緯在神學院畢業後,卻逃避傳道工作,決定到東京某間大學去研究文學。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日本總動員,謝緯再度逃避去讀醫學院。為躲避美軍的轟炸,他由東京逃到仙台的一家小醫院當醫師。1954年的一晚,美軍轟炸了他的房舍,他逃到屋後的墓園,看著燃燒中的房子。他的心中有聲音說:「我在逃避什麼?當然不是逃避上帝,但若是在逃避人,那麼我又如何幫助他們呢?」當晚,謝緯決定從此以後將自己完全交託在上帝手裡,生命屬於上帝,永遠不再逃避挑戰,清楚自己受召的目的。

 二、人的盡頭就是上帝的起頭:

      摩西看到的異象,也讓我們看見上帝是什麼樣的上帝。首先,祂是呼召人的上帝,出三:2、4說:「上主的天使像火燄,從荊棘中向摩西顯現…….上主從荊棘中喊他」。其次,上帝呼召總是與人的生存境遇有關,去面對及突破人自己生命的前途有關。

      上帝是有位格的上帝--我是你祖宗的上帝,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最後也是最要緊的,上帝是眷顧人的上帝,出三:7-9描述祂看見了、聽見了、知道了以色列民在埃及所受的困苦。

      一位施行拯救的上帝,祂的關心眷顧是主動採取行動阻止埃及人的迫害,把以色列人從他們的手中拯救出來。上主說:「我已經看見我的子民在埃及受虐待;我已經聽見他們渴望掙脫奴役的哀號。我知道他們的痛苦,所以下來要從埃及人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7-8節)這就是出埃及記這卷書的宗旨,成為將來彌賽亞救主基督來到世上,把人類從罪惡的綑綁及奴隸中拯救出來的預表及預先實現。

      耶和華上帝親自向摩西顯現說明祂的拯救計畫,吩咐他到法老那裡把以色列民領出來。請注意聽摩西說:「我算甚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裏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11節)上帝回答他說:「我要與你同在。你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後,要在這山上敬拜我。」(12節)上帝的介入讓以色列民知道因著上帝所應許的同在及大能,他們不再向法老稱臣了,他們真正的主耶和華上帝,才是他們唯一敬拜的對象。

      今日的教會面對今日的社會,不能推卸“拯救”(柔性字眼:“關懷”)的責任。加六:2說:「要彼此分擔重擔,這樣就是成全基督的命令。」它有三個意思:(1)人有苦難重擔的事實;(2)人要相互擔當重擔;(3)這樣才能成全基督的命令。不要忘記,大誡命的第二個命令,就是要愛人如己(約廿二:37-40)。今年我們教會事工計畫的另一個重心擺在關懷社區老人的事工,社區成人部努力在籌畫及招募志工中。事實上,該事工應該包括社區當中老少貧富的對象,因為心靈貧乏及憂愁孤單是不分對象的。我們教會做這樣的工作乃基於主耶穌先主動關懷,我(我們)也主動去關懷。況且,教會也應該率先關懷老年人。

      也許我們的社區裡並不一定有很多的獨居老人或貧困老人,但是不容否認孤單的老年人應該有很多吧!孤單是老年人感到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我們志工團隊分組進到他們當中的時候,有上帝與我們同在就必看見他們的需要,進而陪伴他們,瞭解他們被遺棄的感受,並且你也樂意跟他們分享你自己的感受,帶著關愛的心志與他們交談,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落實愛人如己的大誡命。

 三、”焚而不燬異象”的時代意義:

      「焚而不燬」的標誌並不是源自宗教改革時期,因為加爾文幾乎把天主教會禮拜堂神聖化的象徵物,簡化到只剩下十字架(救贖記號)與講壇(上帝的話語),牧師袍也被簡化到單純只有黑白兩色,目的為避免聖物崇拜的錯誤。後來長老教會也就承襲了這項改教精神的作法,但為什麼長老教會又採用了「焚而不燬」作為標誌呢?當然我們長老教會不把這個「焚而不燬」的標誌當作聖物去敬拜,只是把它看待作一種記號。

      主後十六世紀末,當時長老教會其中的一個支派法國改革宗教會正處在被迫害的景況下,依然得以忍耐捱過大迫害而沒有被摧毀。在當時,幫助信徒生存下來的力量來源,就是根據摩西在何烈山上所看見焚而不燬異象的信仰力量。因此,就在主後1583年法國改革宗教會的第十二屆大會中,第一次採用「焚而不燬」作為教會標誌。焚而不燬的標誌不是讓人拜它,而是要激發人的信心與勇氣去忍受迫害,得自由釋放。

      「焚而不燬」的拉丁文Nec Tamen Consumebatur,它帶有「不被燒燬」(the burning bush yet was not consumed)消極的意味,愛爾蘭教會卻將它改為Ardens sed virens,帶有「榮展燦爛」(burning yet flourishing)積極的意味。「焚而不燬」的標誌也成為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精神,宣教師偕叡理牧師(馬偕)一生只活了五十七歲卻將其一生完全貢獻在北台灣的宣教,鞠躬盡瘁,所秉持的精神就是「寧願燒盡不願朽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以來,曾歷經如烈火般無數的迫害,卻不被燒燬,反而更加繁榮發展。「焚而不燬」的信仰精神就是台灣教會親身經歷的見證。宗教改革者約翰‧加爾文說:「上帝在患難中為祂的僕人準備忍耐與力量,為了要試驗他們的耐心。」

      「焚而不燬」的異象是表明上帝榮耀的臨在,更表明人的有限與上帝的無限,祂是跟人同在的上帝,最後表明唯獨上帝是主以外,沒有其他的主,人應當把一切榮耀歸給祂。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