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caseImage

2022/1/30 【仁愛的吹哨者】鄧文威 牧師

《主日講章

仁愛的吹哨者

經文:路加福音四:16-30               講師︰鄧文威 牧師

 

 

從眾效應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

我們都聽過「從眾效應」這種現象。有時候我們的發言、行為、或決定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被環境、他人而左右的。我們是否曾經害怕跟別人不一樣而不敢做出正確的選擇?或是我們是否為了跟別人一致而放棄正確的決定?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之所以可以發展文明,是因為人類是群居動物。從群居角度來看我們的經驗,就像是,我們都有好奇心,當我們看見某一個店家大排長龍的時候,就會想知道他賣什麼,因著好奇就買來試看看。大排長龍,這種從眾效應就是用來累積聲量、流量。

據說,美國19世紀「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就藉著從眾效應而贏得了總統大選,那時他找來一位有名的小丑「丹·賴斯(Dan Rice)」來幫忙競選,使用了樂隊花車的音樂來吸引民眾注目,沒想到效果極佳,每次都引來許多群眾,最後許多政客「西瓜倚大邊」,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

也因此「從眾效應」又稱作「樂隊花車效應」,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輕易走進大眾的關注,引申的意思是「進入主流」。

不僅如此,還有一種相關效應的進一步研究,稱之「路西法效應」,這個名稱是在描述:一個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社會化過程。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的研究。他找來了一般民眾,請他們模擬監獄不同的角色。然而,受實驗者不僅很快就適應自己的角色,這些囚犯與看守人因為權力、武力不對等的狀態之下,很快就發現,三分之一的看守有「真正的」虐待狂傾向,同時也造成許多囚犯的心理創傷。最後,這個研究因違反社會倫理,而提前終止整個實驗。

路西法效應,是指社會團體,在特定情形下,尤其是某種權力關係,一群人的人格、思維和行為方式會因著團體意識而忽然墮落,將人性中邪惡一面釋放出來,集體作出有違道德的行為,甚至嚴重的犯罪。

解經:彌賽亞的任務

若以從眾的眼光來看今天經文的情境,也許可以帶我們了解耶穌為何會被討厭、被趕出去。因為在聽耶穌宣講以賽亞經文的人,與耶穌的理解截然不同。

今天我們讀到耶穌宣讀的經文:「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主悅納人的禧年」,在宣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有幾個地方與會眾原本認知的常理有所不同。

首先,他宣讀的是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的經文。可是耶穌沒有順著把它繼續唸下去,因為在那裡講到上主的禧年,同時也是耶和華的日子,那也是一個報仇的日子。以賽亞的經文原本的意思是,耶和華要審判那些曾經欺負過以色列人的敵人。但是,耶穌並沒有引用這一段,而且耶穌還夾雜著,以賽亞書第五十八章其中的一節「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卻不審判欺負猶太的列邦,這樣看起來耶穌對他所選擇的經文有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當祂唸完這個經卷的時候,會眾產生兩種反應。第一,二十節說「全會堂的人都盯著他」,盯著人的方式有很多種,可能是指專心專注聽耶穌解經;但盯著的另一個感受就很不好,就是指瞳孔放大,用眼神威嚇對方。第二,二十二節這裡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這句話是質疑耶穌有沒有資格對大家宣講,他不是拉比的兒子、不是撒都該人的兒子、不是法利賽人的兒子,憑什麼教訓眾人?

但是還沒結束, 接下來他用兩個例子來加強調自己要說的事情,而這兩件例子徹底激怒會眾到把他趕了出去。這兩個例子是講列王記裡面,以色列人早期的兩位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第一個就是以利亞在逃亡的時候,他預言天不下雨,亞哈王要找他、追殺他,他沒有躲在任何一個以色列人的家裡,他卻躲在外邦的一個婦女、一個寡婦的家裡,不僅躲在那裡,甚至醫好她的孩子。另一個以利沙也是,列王記記載以利沙的時候,他沒有醫好任何一個本族的大痲瘋病人,列王記偏偏記載了常常欺負他們的亞蘭人,也就是敘利亞人,這敵國的元帥得了大痲瘋,竟然被醫治好了。

  對會眾來說上帝的復仇在哪裡?耶穌根本就是一個外邦人的同情者,他根本就不是忠心期待上帝將來要降臨彌賽亞來復仇。

不僅如此,在場的會眾已經知道耶穌是在加百農醫治許多人,認為耶穌應該要優先關注猶太人,而認為若要醫治外邦人,不如從自己家鄉先做起。但耶穌卻說出刺激他們的話說:「你們一定會說『醫生要先治好自己』,不如就在自己的故鄉做吧」。接著才用兩個例子來解釋為何如此。耶穌想要用兩個外邦人得恩典的例子,來幫助他們把眼光放遠一點。但是百姓不領這個情,把祂帶到山崖上,存心把祂推下去,可是耶穌卻從他們─這群極其憤怒的人中間走了過去。

我們看耶穌與會眾對立的思維,正是以色列歷史當中常常出現的處境。從亞伯拉罕開始,透過這個民族、透過他們的苦難、透過跟上帝的立約,其實是要把福份帶給萬邦萬族的。可是過去以色列人或猶太人讀經的時候,可能是受到人性的驅使,或是有限的資源,變得只在乎自己。然而,在舊約裡面每當看到彌賽亞要來,要得釋放、要得到拯救,他們很少想到外邦人的問題,反而把外邦人視為眼中釘、視為敵人。

到這裡為止,若對照前面所說的從眾效應,我們明白耶穌沒有符合群眾的的期待,更重要的是他要宣告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跟任務雖然不迎合當時主流價值以及族人的主流思想。但是耶穌要群眾把眼光看得更遠一點,讓他們知道,上帝的福份是要他的百姓有一顆更寬容的心,這樣上帝的國才能真正的實現。

仁愛的吹哨者

耶穌在他的時代,就成為上帝仁愛的吹哨者。吹哨者的意思就是,對於一個組織或族群的謊言或腐敗,將其揭露出來。而耶穌就是在那個時代誤解裡面,要將上帝的復仇,重新揭露出上帝的仁愛,為著上帝的仁愛而吹哨。不僅如此,耶穌接下來也為著他所吹哨的仁愛付出實際的行動,他關注窮人、醫治病人、釋放被鬼附身的人、關注社會地位卑微的婦女、小孩,以上帝的仁愛來實踐他「彌賽亞宣言」。

我們基督徒是否能在現代的社會中,為這世界的善以及上帝的仁愛來吹哨呢?

有一個知名的搖滾樂團「U2」,他的主唱波諾(Bono),曾經是諾貝爾和平獎的被提名人,他獲得國際特赦組織頒給他良心大使,因為他發起了一個運動,推廣一種紅色的商品,紅色的iPod、紅色的眼鏡……。他的標幟就是戴著一個紅色的眼鏡。他用這些商品籌到上億的基金,去幫助愛滋病患。他用個人有限的力量發起這運動,他的基金幫助了世界上愛滋病醫療研究團體所需要的經費。

  在世界展望會的刊物中記載過他一句話,在記者訪問Bono的時候,他堅決地說:「Stop!停止下來,你們不要再求上帝祝福你們自己的事了!因為這個世界上,貧富懸殊是越來越大。在這個世界上,上千萬的人還活在飢餓當中,許多的人還沒有基本的生活條件。」

Bono是一個愛爾蘭人,他的父親是基督徒,母親是天主教徒,在他的那個年代不同的教派常帶來極大的衝突,所以他從小活在父母爭吵之間,對教會非常的反感。可是當他重新回到教會的時候,他卻能很快地抓住福音最重要的信息。來到教堂的人,是否不應該只單單祈求你自己的事情,不該只單單祈求你自己堂會的事情,不該只單單祈求我們教派的事情,更不該只單單祈求我們這個宗教的事情?

  真正的信仰,從耶穌的眼睛來看,是要我們透過天國的運動,更加把我們的心開拓出去,使我們接觸到更廣大的人,使我們聽到那些使上帝心痛的哀哭的聲音。

結  論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當人停止為善、為仁愛堅持的時候,我們就被環境宰制,環境將左右你的選擇跟決定,甚至當我們選擇順從環境的時候,我們會無視別人的痛苦、放棄善良、放棄上帝宣揚的仁愛,我們就不小心成為惡的共犯。

基督徒之所以可以存在到如今,就是因為有一群人,他們努力與耶穌一同實踐--彌賽亞宣言:「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主悅納人的禧年」,他們成為上帝的仁愛的吹哨者。而現在的我們是否能為這世界的善以及上帝的仁愛來吹哨呢?

就如同我們無法預測疫情接下來的發展,我們個人、教會、整個基督宗教,和這個世界,都必定會經歷未知的改變。盼望我們在耶穌基督的裡面,關懷他人的存在、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權利,作為仁愛的吹哨者,領受從天而來的智慧與勇氣,以行動向世人宣揚上帝的仁愛。

新店會址: 
(23152)-新北市新店區國校路22號 
電話:(02)2911-1371 、2911-5037
傳真:(02)2918-5167   
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主任牧師:黃璨徵 0919907804

幹      事:李潔    電話:(02)29111371轉252

坪林會址:

(23242) 新北市坪林區北宜路八段260號
電話:(02)2665-6604 

宣教牧師:李承恩 0910209882